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官网-(www.scgw.net)_课题研究_教育科研 -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官网-(www.scgw.net)
小学数学高段分层走班教学动态管理研究——(小学)冯孝传
 
  发表日期:2020年11月16日          【编辑录入:陈子卫】  点击量:4576

 

小学数学高段分层走班教学动态管理研究

 

小学分校:冯孝传

     

所谓动态管理,说通俗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推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模式,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是不变的,有学习成绩不好的,通过个体努力,或者多种外因作用发生变化的,也有学习成绩好的,因为习惯或方法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其成绩下滑的,或者个体的智力发展呈现出快慢差异,就像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一样,智力的发展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在分层分班以后,对学生个体变化,也不能忽视。为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高段的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学生分层管理就必须做到既科学又灵活,既准确又人性化,既稳定也稳中求变,建立优生准入制,末尾淘汰制。以此激励更多学生好好学习争取能够进入最高层级,接受最优质教育,做最优秀学生。当然客观上,这种动态管理,也会让那些已经进入最高层级的学生产生一定压力,有了被淘汰的紧迫感,从而激活他们学习激情,表面上看,这就类似于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但实际上是构建起了良性竞争的竞争机制,从而让那些有幸进入高层级的学生,不会因优越感而倦怠,从而最终达成,全面良性竞争,全体学生发展,最终能够开创出让全体学生优秀的良好的教学大格局,新格局。那么,如何实施动态管理呢?

一、分层分班:做到科学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科学性是指分层分班的各种举措必须科学,比如确定分层分班的原则,确定分层分班后的教学层级与班级层级的对应性,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的适切性等等,再比如就教学而言,A1层级和A8层级的区分度,A1的拔高教学要求、目标、任务,A8的低于教学要求、目标、任务。就教学评价而言,A1的各类考试试题难度值大大高于A8的难度值,这样评价才能适应不同层级的班级。这样的拔高和降低,实际上就真正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就管理而言,其科学性主要是体现在教学管理上和学生班级管理这两个方面,而最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灵活性就是动态管理的具体体现。

介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学习态度,学习技巧,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学习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所以,在管理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这些变量,并进行适当的调节。不同层级的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热情、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有区别的,最终导致了成绩的差异,那么怎样实现其动态管理的灵活性呢?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推出了一项既能激发学生竞争,又能防止学生学习倦怠的方法,那就是,进入A1层班级的学生不是固定的一分到底,而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状态等综合因素实现能上能下,有进有出。那么谁上谁下,完全取决于综合素质的测量和近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波动情况,以此权衡,最终决定,实现分层班级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流动。

实现了动态化管理的好处可以归纳为:激活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良性竞争,激励更多学生为了进入优层班级而展开的学习比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优秀的更优秀,普通的变优秀这样的良性发展态势。

二、分层教学: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层分班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等综合因素进行考量的,其学科间的差异,在分层后以走班的方式学习,但对于其他学科,或者未实行分层走班的学科,还是留在原有的行政班级,因而,以小学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为例,所分层级由A1A8,在分层中,考虑到主要目的是培优和补差并举的质量思路,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心还是放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而对于少部分的数学尖子生,和班级后十名的数学弱差生,则是尽量的压缩规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头小,中间大,换句话说,就是最高层级的A1和最低层级的A8,绝对是全体学生中的极少的那一部分学生。

分层走班以后,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就按照不同层级,重新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重新制定出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新标准,在授课过程中,各层级的要求,教课内容,授课方法,以及管理模式,评价方式都不尽相同,会区别对待。为此,分入A1层级的班级则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自己是优生,有些飘飘然的感觉,从而,会导致在学习上的自负,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的浮躁,最终影响到学业成绩,而,对于分入A8班级的学生,则自觉矮人一等,会觉得没有自尊,从而对学习更加失去兴趣,介于存在这样的客观现实,所以,在分层以后,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这就是一门学问了。当然对于A8层级的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教学上多些耐心,多点关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上,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增删相关内容,适当调整相应难度,适当进行作业量的减负,让学生对他们谓为畏途的数学学习建立起信心,得到成功体验,授课教师重点放在让他们听懂上,方法尽量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设计问题。这样就能让他们在学的懂的基础上,由想学到乐学,再到最后的勤学,好学,如果实现了这一转变,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事实证明,分层后,A8层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爱上了数学,而且考试成绩横向和纵向对比,均可发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

而对于A1班的学生而言,因为学生在分层之后,有一种成功的傲气,甚至发展到有些浮躁的程度,所以,为了防止他们在学习上华而不实,导致成绩不稳定,因而,任课教师,除了在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上要本着高一层级进行设计之外,更应该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危机意识,从而做到在授课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重中之重,让他们在富有挑战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但为了防止A1层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自满,在课后自负,在考试时自大的情况出现而导致的成绩大幅度波动,下滑的现象出现,在分层后,必须建立起动态管理模式,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进入高层级班级,接受更高级的数学思维训练,也让更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层级班级发起冲锋的学生有进入高层级班级感受数学教学的魅力的机会,就在规定的,一个学习时段内(比如一月,或三月,或一学期)等,按照新的考试排名,以及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让A1以下班级的学生有机会进入A1层级的班级,感受数学优生培养的学习氛围和分层教学的独特之处,从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同理,对那些虽然已经进入到A1层级班级,但不够努力,成绩下滑明显,甚至学习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生,经过综合评判,可以调出A1层,进入其他更加适合其发展的层级学习。以此,激励更多学生,以此,激活A1层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

三、动态管理:实现竞争性和激励性的双重调剂

介于以上认知,为了激活学生,激励学生,做到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让更多学生都有机会进入A1层级,而实施的动态管理,其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构建长效的,良性的竞争机制。

先说竞争性,因为压力而产生动力,这样对于进入A1A4层级的学生(高层级)的学生形成了压力,让他们知道,能进入高层级的班级学习既是荣誉,也有危机,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如果仅仅满足于眼下的成功,而失去了进取的锐气,那么很有可能被A4以下班级的学生超越,一旦超越,就意味着将会降级进入低层级班级,这样学生从自身的尊严出发,必会更加努力。再说A4以下学生,他们不甘心自己在中等或以下的层级让自己觉得低人一等,必会为能进入高层级班级而努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都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这样即使他们不一定能够实现进入高层级班级学习的目的,但良性的竞争局面必会自然形成,长此以往,数学学习的整体效果就会大大改观,而数学的数理逻辑思维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这样做真的是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说激励性,对于A1A4层级的学生,为了确保在动态管理中,不至于被末位淘汰,必然产生危机意识,因而,必然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在课堂上表现的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这样的自我激励,就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学习成绩的不断攀升。而对于A4A8层级的学生,他们为了能够在动态管理的模式中,脱颖而出,一雪耻辱,他们会有强烈的利用自身的努力,改变其所处层级目的动机,以此自我激励,这样就会在学习上想方设法,提升成绩,原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久而久之,也就会真正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最终真正成为数学爱好者。而一旦有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由低层级成功进入高层级,学校在适度的进行宣传,就会给更多学生一种希望,让他们知道,改变自己完全有可能,所以最后就会激励更多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最后哪怕在竞争中,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而并不一定能进入高层级的班级,但这种激励所产生的学习激情确实对于改善整个年段或学生整体的学风都会产生很大的良性指引,最终达成全员数学成绩提升的良好效果。

总之,在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培养有潜能的优秀学生,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如果能够以此让全体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愉快学习,主动发展,那么分层走班就是成功,如果通过这种方式的激励,能够大面积的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那就功莫大焉了。毫不隐讳地说,这才是我们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终极目标。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打印本页